“廉洁”一词源于《楚辞》,诗为“朕幼清以廉洁兮,身服义尔未沫。”东汉著名学者王逸注释说:“不受曰廉,不污曰洁。”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的馈赠钱财礼物,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,这就是廉洁。廉洁不是口号和标签,不是装出来的假样,它是一种始终恪守的精神和态度,更是一份坚贞不渝的境界和操守。
廉洁要从自身做起,从小事开始,把清正廉洁当成习惯和生活方式,时刻要做到待人诚为先、干事勤为先,只有顶住眼前的诱惑,才能守护未来的幸福。廉洁的真谛是始终保持灵魂深处的那份纯洁和干净,牢记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,用实践把“清正廉洁、一身正气”镌刻在自己的履历表上。入党不是入股盈利,权力不是交易的商品,任何时候都不能搞权钱交易、权色交易。当权力的天平一旦偏移和失衡时,亵渎的是自己的良知,淹没的是未来的幸福。
值得体会的是,廉洁似水,无声润万物而不骄傲;廉洁如风,无微不至、所向无敌;廉洁似书,熏陶他人、陶冶自己;廉洁如茶,清馨品悟人生!历史反复证明:清正廉洁盛行之日,则国家昌盛、百姓欢心;贪污腐败猖獗之时,则国势衰微、百姓遭殃。也正因如此,纵观历史的长河,无论何时何地,身于官场而廉洁律己、出淤泥而不染者皆受世人所赞赏且名垂青史、流芳百世,此乃可谓“池中有莲塘自清,勤反腐败政自明”的真谛所在!
值得思考的是,当前腐败之风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,有的业已成为一种习惯和文化现象。譬如,“找关系、挈篮子”成为一种思维定式;“打招呼、走后门”成为一种办事“准则”;“办事找熟人”、“办事必送礼”成为一种潜规则;以权谋私、吃拿卡要、执法不公成为一种常态。这些习惯和现象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,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,伤害了群众感情。特别是这种思维定势和潜规则已经是见怪不怪,人们从容忍腐败到攀比腐败,甚至羡慕腐败,等等。之所以出现此类现象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腐败行为背后有着“腐败文化”的支撑,整个社会的道德状况出现集体滑坡。我们今天倡导让廉洁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、生活习惯和文化自觉,具有鲜明的现实需要和时代特征。
值得警醒的是,作为党员领导干部,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就是珍惜未来,为政清廉就是留住幸福。可惜,古今中外,上下几千年、纵横几万里,多少贪官污吏都因缺失“廉洁”的生活方式给自己酿成了悲剧,人死了把金银财宝带不进坟墓,而钱财却能把自己葬送到地狱。清朝大贪官和珅就是历史典型之一,对上吹牛拍马,对下欺骗百姓、贪尽钱财、玩尽权术,虽然家财万贯,但最终正义还是战胜了邪恶,金钱战胜了自己,使这个风靡一时的钦差大臣被葬送,最终将自己引入黄泉之路,我们想这一写照是可惜、更是警醒。
人生最宝贵的资源,不是金钱和权力,而是高尚的人格和生命的时间。守住廉洁的精神家园是我们享受幸福和体会惬意的重要平台,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更要自觉地把廉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,“习惯成自然”,习惯于廉洁就会“心不动于微利所诱、目不眩于五色之惑”。当然,廉洁的习惯不是天生的,而是一点一滴培养的,它需要我们从小节着眼防微杜渐,管好自己的手、看好自己的口,真正筑起拒腐防变思想防线。